安徽无为,一片被长江水汽浸润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文脉绵延、商风渐染之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吹皱一池江水,也唤醒了许多被贫困压抑太久的灵魂。胡永泉,正是从这样的地理与时代褶皱中走出的一位行者。他的故事,不是骤然腾飞的商业神话,而是一部浸透着汗水、凝结着初心、始终与大地紧密相连的创业史诗。
无为市襄安镇吉祥村,一个在地图上放大数倍才能看清名字的村庄,是中润联华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永泉人生的起点。童年的记忆,多半与“短缺”有关——短缺食物、短缺衣物,更短缺改变命运的机会。但也许正因如此,那种想要“走出去”的冲动,才像种子一般,在他心中悄然埋下。
农家少年北京逐梦
1985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十六岁的胡永泉裹紧单薄的外衣,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像无数同期进城的农民工一样,他栖身于城市的边缘,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担任饭店服务员,每天工作超过十二个小时,清理餐桌、端菜洗碗、应对各式各样的客人。夜深人静时,他也会想家,想那片熟悉的稻田和炊烟,但更多的,是在脑海中反复推演:别人是怎么做生意的?一家餐馆是如何运转的?机会到底藏在哪里?
转折来得偶然,也必然。一次与同乡的闲聊中,他得知有家由安徽人经营的餐馆因生意不佳打算转让。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他心里那根紧绷的弦被拨动了。迅速回乡,多方筹借,他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果断和魄力。那时的他,未必深谙餐饮管理的所有门道,但他有着更为宝贵的东西:一是从小耳濡目染的诚信本色,二是农民子弟与生俱来的吃苦耐劳,三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客户洞察——他知道像他这样的劳动者渴望什么,也知道城市里的人们愿意为什么样的体验买单。他亲自把控菜品分量,注重食材新鲜,对客人总是笑脸相迎、有求必应。很快,这家原本冷清的小店变得人头攒动,嘈杂的声音中洋溢着生机。一年时间,八万元存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这是一个足以改变家庭生活的数字。他回到老家,盖起一幢让四邻羡慕的二层小楼,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元户”。
遵循大势跨界转型
如果故事止步于此,那么胡永泉或许会成为家乡人口中又一个“幸运的弄潮儿”。他身上有一种特质,那就是永远望向地平线的下一个起伏。成功的餐饮体验给了他初始的资本和信心,却没有束缚他的视野。
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的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整个城市如同一个巨大的工地。胡永泉注意到了这一点,他毅然跨界,投身建筑行业。依然是从基层做起,从小型分包项目切入。他不懂图纸,就去学;不熟悉材料,就去问;不了解流程,就泡在工地上看。他延续着做餐饮时的务实风格,重视合同、严抓质量、准时交付,渐渐在圈子内积累了信誉。他的公司从分包一步步做到总包,承接的项目规模越来越大,领域也越来越广。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速,房地产市场迎来黄金时期。胡永泉再次展现出前瞻性布局的胆识。他不再满足于建筑承建商的角色,而是向产业链上游延伸,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这是一个资本密集、政策敏感、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行业。他领导团队深入研究市场趋势,精准把握区位价值,先后在北京、天津等地开发了多个优质项目。其中,投资5亿购买北京住总集团天津项目、以4.88亿购得北京金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股权等运作,都堪称业内瞩目的手笔。这些项目的成功,不仅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更让他的企业完成了从施工方到开发商的身份蜕变,实力和品牌影响力迈上新的台阶。
伴随着国民消费升级和生鲜食品流通需求的爆发,他又将目光投向了冷链物流这一基础设施领域。他看到了中国冷链市场的巨大缺口和未来潜力,斥巨资打造现代化的冷链物流产业园,引入先进的管理系统和物联网技术,构建覆盖多个重要城市的冷链网络。
而当互联网浪潮以颠覆之势席卷各行各业时,胡永泉没有选择做一个旁观者或是被颠覆者。虽然出身传统行业,他却始终保持着对新生事物的好奇与开放态度。他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逻辑,认为其本质仍是金融,核心仍是风控与服务,只是工具和效率发生了变化。他谨慎却又果断地涉足这一领域,注资1亿投资海淀科技园金融集团,探索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点,为企业发展寻找新的增长极。随后,并购深圳上市公司“金一文化”、收购陕西炫茹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一系列资本运作,进一步拓展了集团的业务边界和融资渠道,使其成为一个跨越多领域、融合实体与资本的综合性平台。
如今,他创立的中润联华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集互联网信息服务、房地产金融投资、建筑总承包、建材交易四大板块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企业。
然而,仅仅用商业上的成功来定义胡永泉,无疑是片面的。2016年,他开始了自己的马拉松征程。至今,完成百场全程马拉松的壮举。每天清晨,无论身处何地,事务多忙,他都会雷打不动地奔跑十几公里。他说,这是属于他自己的“独立思考时间”。在漫长的奔跑中,日常管理的琐碎和压力逐渐褪去,思维的天空变得澄澈而高远。企业的战略方向、组织的架构调整、未来的风险挑战,许多关键决策的雏形,都诞生于这一步一步的奔跑之中。他将身体管理等同于企业管理,认为健康的体魄是应对高强度挑战、保持清醒判断的根本基石。这种近乎苦行僧般的自律,这种将意志力锤炼到极致的坚持,正是他能够穿越经济周期、驾驭庞大企业的深层密码。
情系家乡报效桑梓
胡永泉深知自己从何处来,故乡无为,始终是他情感的锚地和力量的源泉。无论商务多么繁忙,他每年必定会抽出时间回到吉祥村住上几天。走一走熟悉的田埂,听一听久违的乡音,与旧时的亲友邻里叙谈家常。他说,泥土的气息能让他感到踏实。
这种深沉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对家乡实实在在的回馈。他长期热心于慈善事业,捐赠方向涵盖了教育助学、扶贫济困、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他深知教育对于改变寒门学子命运的重要性,多次捐资设立奖助学金,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对于家乡的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他也时常伸出援手,提供生活物资和经济援助。他的慈善行为低调而持续,不事张扬,却精准有力,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需要帮助的土地和人心的裂缝。
相较于单纯的捐赠,他更致力于为家乡的发展注入长效动力。
作为北京安徽企业商会的常务副会长,他频繁组织在京的皖籍企业家回乡考察,为安徽招商引资在北京牵线搭桥,积极推介家乡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努力促成项目落地。
在波澜壮阔的商业实践之余,胡永泉从未放松对知识的汲取和自我的提升。在北京打拼期间,他克服工作繁忙的困难,坚持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系统学习了经济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之后,又凭借扎实的实践经验和刻苦钻研,先后通过了严格评审,获得了高级工程师和高级经济师的专业技术职称。
胡永泉从无为走向有为,从乡村走向都市,从底层走向巅峰,改变的是身份和舞台,不变的却是内里的初心与底色。他的商海长征和奔跑人生,共同诠释了“坚韧”与“致远”的深刻内涵——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爆发,而是持续奔跑、不断调整、永不停歇的过程。他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商业力量,根植于对价值的创造、对社会的回馈、对自我的超越。如今,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市场环境,这位永不停歇的奔跑者,依然以其强健的体魄、清醒的头脑和不变的初心,引领着他的企业舰队,穿越风浪,稳健地驶向新的远方。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