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中,总有意义非凡的里程碑,令人永志不忘。
2024年10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亲临安徽考察,为安徽全方位把脉定向、指路领航。
牢记殷殷嘱托,奋进伟大征程。一年来,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悟总书记关于新征程安徽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刻领悟总书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总书记关于毫不放松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做到总书记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上持续发力,全面建设美好安徽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全省生产总值迈上5万亿元台阶,进入全国经济大省行列。“十四五”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年均增速位居长三角第1。
思想的磅礴伟力,始终引领着波澜壮阔的江淮巨变。
实践再次昭示:只要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就能够不断攻坚克难、行稳致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走在前列
全球首款四通道超低噪声半导体单光子探测器在合肥落地,标志着我国单光子探测技术实现全球领跑;
位于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CRAFT)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对其运行起关键作用的偏滤器原型部件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牵头研制的全超导磁体,在实验中成功实现35.10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创造该领域新的世界纪录……
在科技前沿领域,安徽近来捷报频传,取得多项重要突破。
创新是安徽的金字招牌、金色名片。总书记对安徽科技创新寄予厚望,就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极大提升了安徽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位势。
牢记总书记嘱托,安徽矢志勇闯科技前沿“无人区”、锻造人无我有的“杀手锏”、做强体系竞争的“生态圈”。提出创新47问,引导全省上下解放思想、打开脑洞,主动领题、破解难题,努力以创新“领先一步”,带动发展“快人一路”。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布局地,安徽大力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全力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加快推进,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成效显著,“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领跑全球,“本源悟空”刷新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东方超环”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一批世界级原创成果加速涌现。
把科技创新“最大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必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今年以来,安徽先后召开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多举措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机制。第三届中国(安徽)科交会撮合对接科技项目664项、金额1274亿元。“日新:江淮科创沙龙”汇聚高层次人才,碰撞思想火花、激发创新潜能。“十四五”以来,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7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长7.6倍,超八成的研发经费和科技攻坚项目、超九成的省产业创新研究院都由企业牵头。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安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树林变森林”、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推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和水平持续跃升,建设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一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煤电、钢铁、有色、化工等产业迈向中高端。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双双跃居全国第1,汽车出口量稳居全国第1。量子科技、聚变能源、商业航天等领域集聚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全省规上工业营收位次由“十三五”末的全国第12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6位,历史性迈入全国工业大省行列。
新质生产力必然是绿色生产力。安徽以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较真碰硬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系统推进巢湖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坚持岸上岸下共管、干流支流同治,坚决防止治理后再污染,持续擦亮巢湖这张最好的名片。2024年长江干流安徽段出境断面横向生态补偿机制6项考核指标半数达到Ⅰ类,今年1月至8月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0.7%。
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勇当先锋
历届大会参会国家和地区数量最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参展展品占比最高、签约新兴产业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占比最高、微博相关话题热度最高、首次成功举办“央企安徽行”活动……9月20日至23日举办的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嘉宾云集,精彩纷呈,成为展示先进制造业发展成果、扩大安徽开放发展“朋友圈”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安徽被多重国家战略覆盖,总书记亲自谋划安徽加入长三角,为安徽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安徽素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传统,总书记要求安徽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赋予了安徽在国家开放格局中更大的使命任务。
牢记总书记嘱托,安徽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努力打造更多示范性改革品牌,加快塑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
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安徽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全方位推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营商环境等与沪苏浙等高对接,一体化从“物理连接”走向“化学反应”。今年1月至8月,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3630个,实际到位资金5340亿元,占省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的60.3%。
一批具有首创性、差异化的改革探索,走在全国前列。零基预算改革经验推向全国,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获评全国优秀信用案例,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举措获国务院综合督查通报推广,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列入国家十大试点之一;文旅、港航、煤炭等领域国资国企重组整合取得重要成果;“综合查一次”改革全面深化,省本级416项行政检查事项整合为75项。
深化改革的同时,安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对外合作不断拓展新空间。积极应对美加征关税冲击,深入实施“徽动全球”出海行动,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进出口总值居中部第1位、全国第9位,进出口增速居全国第5位、长三角第1位,实现连续11个季度正增长。成功举办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2025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2025徽商大会,奏响开放合作的时代强音。
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上闯出新路
金秋时节,皖北平原农机轰鸣,皖江两岸稻浪飘香,新安江畔橙黄橘绿……
安徽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正处在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加速迈进的关键期。总书记对建设江淮粮仓、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等提出明确要求,为安徽统筹城乡发展指明了方向,廓清了思路。
牢记总书记嘱托,安徽坚持城乡“一盘棋”,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上勇探新路。
作为粮食大省,安徽坚决扛稳粮食主产区责任,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妥有序推进二轮延包试点,成立“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夏粮逆势增长再创新高,产量居全国第3位。
从淮北到江南,万千村落面貌日新月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省在建精品示范村616个、省级中心村9886个。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上半年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增长12%。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上半年脱贫县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第1位。
以37.8%的面积,承载着48%的常住人口,在安徽发展版图中举足轻重的皖北地区,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深化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加快“7+3”合作园区建设。以兵团式、阵地战方式打造皖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四大重点产业集群,奋力挺起皖北振兴产业脊梁。3000多万城乡居民喝上优质引调水,一举告别千百年来“水咸水苦”历史。
在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上擦亮品牌
山河披锦,国泰民安。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相遇,江淮文旅“热力值”拉满。喜庆祥和的假日里,全省开展“金秋国庆文旅消费月”活动3800余场,推出游历山河、观演赏剧、文化体验等新场景新产品,吸引八方游客畅游江淮大地,感受“皖美如画”的独特魅力。全省接待游客量、旅游花费按可比口径,同比分别增长5.4%、5.2%,接待规模和旅游花费均创历史新高,游客满意度达95.7%。
安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名山大川多。总书记关于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安徽发展文旅产业的独特优势和工作路径。
牢记总书记嘱托,安徽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主抓手,优化布局、丰富供给、提升品质,构建板块联动、区域协同、业态多样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持续擦亮“美好安徽 迎客天下”的亮丽品牌。
坚持推陈出新、向新而行,大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文创园、文创街、文创楼、文创角,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挂牌运营,锚定全国一流目标、进军千亿产业蓝海。实施“文化、文旅、文艺、文博、文体”提升行动,新认定4A级旅游景区7家,新推出40条全域旅游精品线路。深入挖掘、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作为全国唯一高校单位且唯一“大国重器”成功入选全国红色基因库资助项目。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及黄梅戏文化研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华龙洞人被证实为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凌家滩、双墩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2024年以来,全省新增历史文化名城1座、历史文化街区1片、历史地段23片、历史建筑239处。
以文化人润民心,移风易俗树新风。徐淙祥荣获“时代楷模”称号,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新当选数和当选总数均居全国第1位。成功举办2025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实现省辖市全国文明城市全覆盖,近三分之一的县(市)已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担当尽责
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美好安徽,关键在党。
牢记总书记嘱托,安徽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坚决把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要求落实到位。
全省各级党组织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大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涵养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不出事的政治生态。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安徽认真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坚持“五个坚决用起来、五个坚决调下去”,选优建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大抓基层,固本强基。开展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抓实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推深做实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开展新兴领域“两个覆盖”集中攻坚。
严字当头,实字托底。全省上下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坚持党委抓抓党委、书记抓抓书记,紧扣主线深化学习、动真碰硬整改整治,特别是谋划开展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侵害群众利益、不担当不作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存在差距等五个问题专项整治和改进作风、访企入村专题行动,分层分类开展警示教育,纵深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中央第二指导组组长徐令义指出,安徽省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学习教育抓得很紧很实,广大党员、干部更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更加深刻认识党的自我革命,更加有效遏制违规吃喝等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可感可及,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效果持续显现,学习教育取得预期效果。
回望来路,安徽发展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跃升、每一项成就,都是总书记亲切关怀的结果,都是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方位落地转化的结果。
当下的安徽,主要指标在全国位次前移,链接长三角和中西部的战略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正以经济大省的崭新姿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多贡献。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劲扬帆正当时。
展望“十五五”,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鼓足“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真抓实干、创先争优,争取在更多的领域领跑,不断开创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记者 汪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