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活动 第一阶段情况报告

2022-04-01 02:56 信息来源:安徽省工商联 发布人: 字号:

根据省委“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活动安排,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明波、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刘莉分别赴淮南经开区、高新区开展现场办公,面对面听取企业意见、了解诉求。现将第一阶段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 2月17日,省政协副主席刘莉前往淮南市高新区开展活动,走访安徽贝可科技有限公司、淮南万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业,听取淮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开展1场现场办公,与28家企业面对面交流沟通,收集企业反映问题42个,现场解决2个;现已办结33个,转交地方处理问题6个,提请省相关部门解决问题3个。

2. 2月18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明波前往淮南市经济开发区开展活动,听取了淮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活动开展情况,开展1场现场办公,与34家企业面对面交流沟通,收集企业反映问题63个,已办结54个。转交地方处理问题9个。

3. 2月28日,刘莉同志第二次前往淮南市高新区开展活动,走访淮南水滴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淮南皖淮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所3家企业,逐条逐项听取了第一次现场接访企业反映问题办理情况汇报,提出了具体要求。开展1场现场办公,与21家企业面对面交流沟通,收集问题28个,转交地方处理问题23个,提请省相关部门解决问题2个,现场解决3个。

4. 3月24日,刘明波同志第二次前往淮南市经济开发区开展活动,走访调研淮南凯盛重工有限公司、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2家企业,开展1场现场办公,与18家企业面对面交流沟通,收集企业反映问题 28个,现场解决4个,转交地方处理问题24个。

省工作组实地走访调研了市政务服务大厅,了解服务企业专门窗口建立设置情况,提出一些建议意见,并走访了市直有关部门,了解有关重点问题办理进度。

二、主要做法

一是省工商联高度重视。党组书记等三名厅级干部、一名二巡和两名处级干部参加集中活动,每次集中活动前都制定详细方案,报省领导批准。并把收集的个别问题,带回后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力争问题妥善解决。

二是淮南市制定“1+9”活动方案。对标省工作方案,结合实际,形成了“1+9”具有淮南特色的工作方案,“1”即市级活动方案,全市四大班子领导,法院、检察院主要负责同志活动期间至少开展2次现场办公,走访1次联系包保企业,各县区园区同步开展,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体制。“9”即以“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活动为主题主线,市人社局、人行淮南市中心支行、市税务局、市司法局、市统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委统战部结合工作实际,同步开展“2+N主题招聘”“千名行长进万企”“千名税干进千企”“法律服务进万企”“统计服务千企”“推进自然资源要素对接”“重点外贸外资企业帮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扶”“贴心服务助台企”等9个系列主题帮扶活动。同时,坚持并创新开展“政重企事”圆桌会、“月访问需”等活动。

三是上下联动包保企业。省“四送一服”第七工作组包保10家企业,5个重点项目,每季度实地走访一次;淮南市33位市级领导分别包保全市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以及市级工业集聚区16家,现场办公,接访企业;在联系帮扶工业市级队的基础上,走访全市规上工业、规上服务业、限上商贸、资质以上建筑业、外资外贸、农业龙头、台资7大类231家企业。目前省级领导来淮开展4次现场办公,梳理企业反映问题161个;对收集的问题已分别建立台账,录入平台,进行交办,限期反馈。确保各类企业基本覆盖、同一企业不重复、同一企业问题一次带回。2月1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在淮央企、省属企业优化营商环境共谋合作发展座谈会,与在淮央企、省企35家企业面对面交流、实打实交心,认真研究解决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现场收集企业反映问题82个,并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办理时限,限时向企业反馈办理进展情况。各县区园区迅速掀起活动高潮,如:市高新区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领导班子带队走访、新型显示企业座谈会、大数据企业座谈会、房地产企业座谈会、村支部书记参观企业、解决企业用工难题等12大系列活动,收集问题19个,企业普遍反映强烈。

四是解决问题优化环境。结合营商环境问题“大起底”专项行动,淮南市梳理制定《关于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任务清单》,包含了5个方面、16项突出表现、45个主要问题、56项整改任务,明确牵头市级领导、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对各类营商环境问题特别是招商引资合同履约、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款项、不动产登记难等历史遗留问题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做到应收尽收、边摸排边解决,3月底前将本地区营商环境历史遗留问题录入各级“四送一服”平台跟踪办理,督办解决。各县区园区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要在2022年一季度前基本处理完毕,需要市级层面研究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要在2022年上半年基本解决到位,特别重大复杂问题要在2022年底前全部解决。

五是建立机制调度督办。刘莉副主席第二次赴淮南开展活动中,首先听取市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对第一次接访企业反映问题办理情况,并提出新的督办要求,对现场接访的个别问题,带回来及时交办处理。刘明波副主任对现场接访的突出问题,现场交代工作组马上去函有关部门,并要求及时回复。省领导对省级、市级以及各县区园区走访、接访收集的企业反映问题,完善线上线下“一口”受理、清单化、闭环式办理,线上依托“四送一服”综合平台收集交办,线下建立台账,及时交办,跟踪督办,限期答复解决。建立销号机制,对已经办结,经市“四送一服”办回访企业表示满意的,予以销号。对重点难点和历史遗留问题,建立清单,省工作组跟踪督办,要求市政府专题调度,压实各方责任,开展“回头看”督查督办,确保企业反映的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

三、企业反映的主要问题

自活动开展以来,省市县三级联动,通过实地走访和现场办公方式,共收集企业反映问题590个。对收集的问题进行分析,存在以下几点共性问题:

一是用工难留人难问题突出。收集的590个问题中,有81个反映用工难、留人难。主要集中在制造类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稀缺,信息技术类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匮乏,普通工人流失严重。

二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收集的590个问题中,有57个反映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当前融资渠道多为抵押贷款,企业陷入无抵押物可抵的困难境地;部分企业资金缺口大,现有贷款金额无法满足进一步扩大生产。

三是政策奖补兑现慢。收集的590个问题中,有31家企业反映政策奖补兑现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企业了解惠企政策的渠道少,内容滞后;多数企业处于发展阶段,急需奖补资金缓解经营压力;当前淮南市财政困难,资金审批慢,兑现时间长。

部分企业提出请省水利厅适当调整招标规则,如按项目分类进行招投标、小项目适当降低信用分标准等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针对个别问题,将细化企业诉求,通过省“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服务平台提请省相关部门协调解决。

四、各方面反响

活动的开展为企业纾困解难,及时回应企业诉求,更好地为企业做好服务,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均表示发展信心更加坚定。

中国移动长三角(淮南)数据中心经理朱青山在与省领导倾诉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后表示:“这种形式非常好!与省领导面对面交谈,让我们倍感温暖、倍增信心。”

安徽高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市高新区管委会走访人员立即帮助其联系市金融部门和企业意向银行,现企业已与意向银行达成贷款协议,申请材料正在审核中,等待银行拨付贷款金额。企业负责人当场表示,“新春访万企”活动护航企业未来发展,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质量,走访干部成为企业的“娘家人”,让心暖暖的!

安徽科拉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在张孝成市长接访后表示,市长的一线帮扶让企业如沐春风,希望政府对数据交易等新兴业态多加扶持、进一步完善山南配套设施、出台更多惠企政策提升企业竞争力、强化要素保障加快项目建设。

在企业座谈会现场,企业代表们纷纷为本次“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活动的开展点赞,“活动的开展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越来越给力,让企业有信心、有后盾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借这次省领导接访企业东风,市委市政府全面行动起来,书记、市长亲自接待企业,现场答复问题,及时研究改进措施,推动了全市作风的转变。

五、意见建议

1、需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淮南市主要产业以国有煤化为主,国有经济占比太大,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占比较少。市政府需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确定产业布局,采取“无中生有”,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做链、延链、补链、强链,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2、区域职能规划需进一步优化。煤化工业园和潘集区,高新区和田家庵区现代产业园。区域规划重复,职能定位不准,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企业办事难度较大,不利于企业发展壮大。

3、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现场接访过程中,一些企业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都与营商环境息息相关。各类政策的落实、宣传,特别是干部的担当作为、处理疑难问题能力都需要进一步优化。

4、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接访中,许多企业提出人才短缺的问题,特别是技术人才、专业人才难招,市政府需要研究出台各类鼓励人才建设政策,特别市人社部门,需加大与人口输入大省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交流沟通,掌握信息,提出建议、为出台政策提供依据,为全市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多做贡献。

下一步,工作组将全力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3月底前将各项活动要求落实到位,为4月份进入巩固阶段做好准备。根据企业反映的问题,严格执行清单化、闭环式解决企业诉求工作机制,加大问题督办力度,持续拓宽助企服务广度、拓展助企服务深度、提高助企服务精度,积极帮助各类市场主体排忧解困,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