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奔涌,水运潮兴。在安徽省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进程中,内河航运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战略价值。作为全国内河航运重要省份,安徽应如何把握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机遇?行业企业又有哪些期盼?近日,记者专访了深耕水运行业三十余年的安徽省航运商会会长、芜湖海顺航运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德荣。
安徽省航运商会会长尹德荣
向水而生 扬帆远航
1986年,怀揣对航运事业的热忱,尹德荣毅然从教师岗位转入航运领域。在航运企业工作的19年间,他从基层岗位做起,逐步成长为企业的掌舵人。
如今,他所创办的芜湖海顺航运有限公司,自有和经营船舶多达86艘,主要从事国内沿海和长江中下游普通货物运输、集装箱班轮运输、建材销售、船舶管理等业务,总运力达18.6万吨。
多年来,公司的发展“航线”与芜湖的水运产业齐头并进。回顾职业生涯,尹德荣深切感受到行业发生的深刻变革。“航运业实现了‘船舶大型化、航道深水化、港口规模化’的跨越式发展,无论是外延生产力还是内涵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企业的生存发展关键在于市场开拓、团队建设和现金流管理。”借助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风,凭借对航运业的执着坚守,尹德荣带领团队精准把握市场脉搏,专注主业发展,严控经营风险,推动企业行稳致远。
三十余年的行业深耕,让尹德荣总结出深刻体会:“要紧跟国家发展大势,个人和企业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始终保持对航运业的深厚情怀;要认识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相辅相成。”
聚流成河 合力致远
2024年底,安徽省航运商会换届,尹德荣当选新一届会长。
在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尹德荣带领商会主动对接行业监管部门,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商会与相关海事管理机构建立了常态化沟通机制,同时加强与各地航运商会的横向交流,形成工作合力。
在参与政策制定方面,商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作为行业组织,商会必须积极参与行业政策研讨和标准制定。”尹德荣介绍,今年以来,商会系统收集整理了行业共性问题和企业诉求,就航运企业税负、新能源船舶检验标准、安全环保监管等议题向相关部门建言献策。
针对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商会及时组织解读和宣贯,并就新能源船舶建造、补贴申领等实际问题与主管部门深入沟通,形成专业建议材料上报。
尹德荣表示,安徽航运业坐拥长江、淮河两大水系,通过江淮运河实现互联互通,正在构建“一纵两横五干二十线”内河航道骨架。安徽具备航运基础扎实、内河船舶数量和货运量位居全国前列、航运人才资源丰富等独特优势,已然形成特色鲜明的港口布局体系。但与沿海省份相比,安徽航运业还存在港口规模和吞吐量偏小、高等级航道比例不足、多式联运发展水平有限等短板。
党建凝心 公益聚力
“航运要发展,精神引领是关键。”尹德荣始终将党建引领视为商会建设的根本。自换届以来,商会首要任务便是健全党组织架构,确立“党建促会建、会建强党建”的工作思路。
商会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航运政策等内容。面对新能源船舶推广中的难题,商会党支部牵头成立“党员先锋队”,联合皖江船检局及地方海事局开展“政策直通车”专项活动,3个月内走访20余家会员企业,系统解读新能源船舶补贴等政策。
在党建引领下,商会凝聚力持续增强。在推动“三链融合”(技术链、政策链、服务链)过程中,党员企业家带头试航新能源船舶、率先参与绿色船舶改造标准制定,形成“党员示范、全员跟进”的良好氛围。
在党建引领下,会员企业踊跃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捐资助学等公益事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针对家庭困难船员子女就学难等问题,商会联合会员企业设立“皖航关爱基金”,5年来累计投入近300万元,资助多名船员子女完成学业。
向绿而兴 领航时代
作为全国首批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发展试点地区,安徽正在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积极推动新能源船舶发展。
尹德荣分析认为,安徽航运业应紧抓“绿色化、数字化、江海直达化、智能化”四大趋势,着力破解技术推广与基建短板。
对于航运企业如何把握机遇,尹德荣建议聚焦三个创新方向:推动智慧绿色转型;创新物流服务模式;拓展高附加值领域。同时,商会正推动成立“绿色航运党建联盟”,联合沿江各市航运企业党组织,共同推动新能源船舶发展。
“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多方携手,让公众清晰地认识到:安徽已从昔日‘长三角的航运配角’,跃升为今日‘长江淮河内陆水运枢纽’;让大家真切了解航运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显著贡献,共同见证其作为‘皖货出江达海、走向世界’战略支点的关键作用。”尹德荣对航运业未来充满信心。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如今,以尹德荣为代表的安徽航运人,正以这样的担当与气魄,勇立绿色转型潮头,在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上乘风破浪,全力奔赴“水运安徽”的壮阔前程。(刘志凌 袁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