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见到黄崔佳时,她正蹲在稻田边,手里捏着一株刚抽穗的稻禾仔细地查看着,裤脚沾着泥土,笑容里带着阳光晒出的暖意。
从开豪车来种田被村民质疑“一时兴起”,到如今带领百余位乡亲耕耘500亩“爱心田”,眼前这位扎实专业的 “新农人”,用4年时间,在黄山脚下种出了一片融合公益与产业的希望田野。
归乡初心
让乡土焕发新生
黄崔佳的归乡,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对乡土的深沉眷恋与现实观察。在城市工作时,她频繁往返城乡,目睹了家乡土地撂荒,留守老人、妇女增收途径单一……
“每次看到村口杂草丛生的田地,看到老人佝偻着背在田里劳作,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 她坦言,城市的繁华让她更清醒地意识到,乡村的落寞需要有人去改变。
同时,多年的公益实践让她深知,单纯的物资捐赠只能解一时之困,要从根本上帮乡亲们站起来,必须要有可持续的产业支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想把城里的资源、理念带回来,让土地变成‘聚宝盆’,让乡亲们的日子过红火。” 带着这份信念,2022年初,黄崔佳毅然返回家乡黄山区三口镇,创立了黄山区乡野耘间农业种植家庭农场,正式当起了“农民”。
产业破局
撂荒地变 “希望田”
“刚回来时,村里人见我涂着口红、开着豪车来插秧,都觉得我是‘作秀’。” 黄崔佳笑着回忆,眼里闪过一丝倔强。那时她流转了100亩撂荒地,搞“稻鸭共生”生态种植。
黄崔佳原本毫无务农经验,但她不怕苦不怕累,一切从零学起。为了学开拖拉机,她一遍又一遍地跟着老农机手在田里练习,手上磨出厚茧;为了掌握育苗技术,她把铺盖搬到田边的简易棚里,盯着温度计记录昼夜温差……如今的她,早已从 “爱美女孩” 蜕变为实干 “新农人”,育苗、插秧、开拖拉机下田耕地,样样在行。
黄崔佳时刻关注脱贫后因病、意外返困的家庭,她创新推出“爱心良田”项目,采用“企业爱心认领 + 稻鸭共生生态种植 + 公益回馈(部分收成定向帮扶困难户)” 的模式运作,帮扶困难群众。截至 2024年,“爱心良田”项目帮扶范围从黄山本地扩展至外省,累计帮扶300余户困难家庭,捐赠价值60多万元的生态大米;流转土地也从最初的100余亩扩展至 500亩,带动近百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顾家两不误。
黄崔佳也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强劲活力。她积极对接媒体资源,参与央视、湖南卫视等节目录制,邀请知名人士担任“爱心田长”,并策划系列主题活动,有效扩大乡村文化的传播力。在文化阵地建设方面,她打造了功能丰富的体验区域,涵盖稻田茶馆、团建党建基地、传统农耕展示区、自然课堂、农耕体验基地和数字化农业展示厅,形成集观光、体验、教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成为多所院校和机构的研学基地,为农耕文化传承提供坚实平台。
社会公益
十年善行 润物无声
黄崔佳的“公益基因”,比她的农场早诞生了许多年。
她长期帮扶特殊困难群体,十几年如一日地关怀失独残疾老人陈老汉夫妇,视如亲人;自2016年起,定期到三口镇敬老院慰问老人,陪伴老人聊天,为老人们量身定制衣物,累计花费10万元以上。
除了帮扶乡邻,她的爱心还延伸到更广阔的角落。炎炎夏日,她将基地生产的生态西瓜批量送到消防队和交警队,给消防官兵和交警们解暑;冬天,她带着志愿者给环卫工人送热粥和围巾;2022年,休宁县疫情期间,她紧急筹措万余元医用防护服、面罩、口罩等防疫物资,亲自驾车送往休宁抗疫一线,并现场捐款数千元。
据不完全统计,她累计捐赠款物近百万元,但她低调行善,从不张扬。
多年的坚守与付出,让黄崔佳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见,也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她先后荣获 “黄山好人”“最美巾帼志愿者”等多项殊荣,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肯定,更是对她所践行的“公益 + 产业” 乡村振兴模式的认可。
如今的她,又多了个新身份——三口镇妇联兼职副主席。“以前我只想做好自己的农场,现在发现,能带动更多女性一起‘发光’,才更有意义。”她在农场里开设了“妇女课堂”,教留守妇女做茶点、搞直播,在研学项目中,她组织当地妇女担任导师,带领孩子学习农耕非遗,传承传统文化,使其从家庭主妇转变为 “文化导师”,提升信心与价值感。
蓝图展望
让“田园梦”孕育更多可能
谈及未来,黄崔佳的规划清晰又充满温度:“我想把基地打造成集科普、观光、休闲、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示范性田园综合体,通过多种合作模式吸纳农户,带动共同致富。一方面升级‘爱心认领’模式,让更多企业参与进来,让‘公益田’更稳固地成为困难家庭的‘稳定粮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太平猴魁云端认养’项目,让城里人通过手机就能‘云种茶’,既体验农耕乐趣,又能帮茶农增收。”
暮色中,稻浪翻涌着丰收的喜悦。
黄崔佳伫立田埂,望着这片焕发生机的土地,眼里满是笃定:“回乡创业,我从未后悔过。这里有我热爱的土地,有需要我的人,更有做不完的‘有意义的事’。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袁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