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煮”出百亿大产业——记“太和板面”品牌化之路

2025-08-26 15:25 信息来源:工商导报 发布人: 字号:
  家住太和县郭庙镇的郭东光,曾因家庭收入偏低而生活困窘。后来,他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板面技能人才培训,随后前往天津市经营“太和板面”餐饮店,如今年均收入达20余万元,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近年来,太和县以“太和板面”品牌建设为抓手,通过三产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目前,全国范围内约有5万家太和板面店,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带动行业上下游形成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规模。“太和板面”还先后荣获安徽地标美食、第三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地方特色类劳务品牌”等多项荣誉。
  
  千年传承的风味传奇
  
  太和板面,又称安徽板面,因在木板上抻拉摔打成而得名。据太和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工商联常务副主席、县板面办主任陈峰介绍,太和板面不仅是一道面食,更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历史,板面文化在太和流传已有一千余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太和板面”随着外出打拼的太和人,逐渐走进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省市。凭借优质的面、鲜美的汤料,加之悠久的历史、精良的制作,其独特口味与优良品质在各地广受好评,知名度不断提升,太和县也因此被誉为“板面之乡”。
  
  尤其近年来,随着太和板面门店体量持续扩大,它已从皖北小城风味跃升为国民级面食品牌,形成“有烟火处就有太和板面”的市场格局。从街头小吃到非遗技艺,“太和板面”通过标准化改良与品牌化运营,让制作技艺走出地域局限,成为承载皖北饮食文化的移动名片,探索出传统美食产业化的新路径。
  
  产业融合推动规模化升级
  
  初秋时节,走进太和县三堂镇“太和板面”占地万亩的蔬菜种植基地,一望无际的“上海青”长势喜人,菜农们正忙着采摘供应市场。据了解,随着“太和板面”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扩大,该县三堂、苗集等乡镇经过10余年的集约式发展,已跻身国内第四大叶菜(上海青)产地。基地常年叶菜种植面积超5万亩,年产能约10万吨,产品重点供应全国各地的“太和板面” 品牌餐饮店,年产值4亿元,全县从事“上海青”种植、采收等服务的人员达4000人。
  
  为推动“太和板面”食材实现集约式、规模化种植,目前全县已建成优质专用小麦、小青菜、辣椒等多个种植基地。2024年,全县冬小麦种植面积146.31万亩,总产量72.03万吨;辣椒种植面积0.64万亩,产量1.57万吨,为产业链上游提供了稳定保障。
  
  在加工制造领域,太和县已形成成品速食板面、调味料包、专用面粉三大板块。其中,成品速食板面板块以安徽大维食品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为代表,年销售收入合计约1.2 亿元;调味料包板块汇聚了安徽味通食品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9家生产企业,年销售收入总计达2.5亿元;板面专用面粉制造板块以安徽金皖泰面粉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为核心,年销售收入达2.5亿元。一、二、三产的不断融合壮大,为“太和板面”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锚定未来,擦亮品牌名片
  
  面向现代化的挑战与机遇,太和县成立了“太和板面”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坚持抓改革促发展,不断推动产业深刻变革。从传统手工作坊到标准化中央厨房,从实体店到线上销售,“太和板面”正以持续改革、不断创新的姿态,适应市场需求,拓宽发展空间。
  
  记者从太和县板面办了解到,未来,该县将着力建设太和板面产业园区,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板面产业发展集群;同时,支持太和板面餐饮企业拓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新模式,鼓励有条件的板面餐饮企业建设冷链物流和仓储保鲜设施;打造县级太和板面培训中心,增强从业者的就业创业及运营能力等。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板面产业发展,明确了牵头领导和责任部门,全力推进‘太和板面’品牌化、产业化各项工作。同时成立了县小吃就业创业协会,完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陈峰表示,下一步,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鼓励本县户籍的劳动者开拓外地市场,开设标准店、旗舰店,让“太和板面”成为安徽特色产业走向全国的标杆。 (本报记者 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