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安徽萧县黄口镇徐洼社区的恒得利电子工坊里,工人们忙着加工一条条连接线。“工坊是计件制,每天平均工作时长8小时,上班不算累,一月3000元左右,很满意。”村民赵蒙蒙介绍,“以前在城里打工,离家远、开销大;如今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还节省开支,生活压力小了很多。”
这样的情况,在萧县24个“兴业富民”工坊里随处可见。从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到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萧县以“小工坊”为支点,撬动乡村产业振兴与民生改善的双重突破,绘就出一幅兴业富民的鲜活画卷。
模式破题:六类工坊织密多元增收网
“以前村里想发展产业,要么缺思路,要么缺资源,集体经济常年在‘温饱线’徘徊。”萧县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坦言,如何让村级集体经济“活”起来、村民腰包 “鼓”起来,曾是全县经济面临的一道难题。
破题之策,始于“兴业富民”工坊的创新实践。萧县开展“头雁跟飞促振兴”专题行动,推动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赴沪苏浙地区对标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共富路径。坚持学以致用,构建起“县委统筹协调、多部门同向发力、乡镇(街道)一线攻坚”的高效体系,坚持因地因村制宜,量身打造出六类特色工坊类型:针对劳动力密集的村庄,布局来料加工式工坊,让村民“拿料回家做,完工交回来”;面向有技能的农户,推出定向招工式工坊,与企业签订长期用工协议;依托电商风口,培育直播式工坊,让农产品通过镜头走向全国;结合乡村旅游资源,打造农旅融合式工坊,开发手作体验、特色餐饮等业态;聚焦地方特产,建立品牌带动式工坊,以“一村一品”打响知名度;针对产业链短板,建设产业赋能式工坊,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升级。
多元模式的背后,是对“增收”的精准聚焦。截至目前,萧县已建成“兴业富民”工坊24个,涵盖纺织、电子、农产品加工、手作等多个业态,累计吸纳就业560余人,人均年增收达2万元。此外,这些工坊平均为每个村带来约13.6万元的集体经济经营收益,让村集体有了“钱袋子”,得以反哺民生服务,形成“发展-增收-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徐洼答卷:从闲置厂房到年产值6000万元
黄口镇徐洼社区的蜕变,是萧县“兴业富民”工坊的生动注脚。
“几年前,社区里好几处厂房空着,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妇女想挣钱,却没门路。”徐洼社区党总支书记杨恩峰回忆,2024年11月,他跟着县委组织部赴浙江杭州、台州考察,当地“小工坊带动大就业”的模式让他眼前一亮:“人家能把不起眼的小产业做活,咱们为啥不能试试?”
取经归来,杨恩峰立刻召集社区“两委”干部、致富能手开座谈会。“咱有闲置厂房,有留守劳动力,缺的是项目和思路。”大家一致决定,盘活闲置资源,引进适合本地的产业。很快,社区成立徐洼纺织有限公司,又主动对接益丰纺织有限公司、恒得利电子厂,合作建设“兴业富民”工坊,将闲置厂房改造成标准化生产车间。
项目落地,离不开“实打实”地推进。社区抽调5名党员骨干组成工作专班,有人跑设备采购,有人抓员工培训,有人盯生产管理。如今的徐洼工坊,已建成规模化纺织生产线,日产能达10吨纱线,年产值突破6000万元,成为社区产业的“顶梁柱”。60多个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15户脱贫户优先上岗,月工资最低3000元,高的超过4000元。社区集体经济年经营收益增加30万元,不仅实施了道路硬化、沟渠清淤等工程,还为老人添置了健身器材,“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门路”的梦想照进现实。
根脉所在:党建引领激活工坊“生长力”
工坊能站稳脚跟、持续发展,党建引领是根本保障。
“兴业富民”工坊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萧县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兴业富民”工坊建设的“第一抓手”。县委组织部编著村支书“头雁”赋能学习材料,助力“兴业富民”工坊提效增质。黄口镇党委通过整合农业、人社等部门资源,定期开展研判调度,先后破解土地流转、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等“卡脖子”问题10余个,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兴业富民工坊”致富头雁培育计划,开展党员新农人专题培训10余次,使其熟练掌握生产技能,实现稳定就业。
这种“红色引擎”的驱动力,也体现在对“共同富裕”的坚守上。工坊预留部分岗位给脱贫户、动态监测户,优先吸纳残疾人、留守妇女等群体;利益分配建立“集体经济+农户+企业”的联结机制,确保村民收入与工坊效益同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