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寿县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有一位身影始终活跃在传承文化、振兴企业、反哺社会的前沿,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中华老字号“聚红盛”第六代传承人、安徽聚红盛农庄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邸道阳。
从守护文化之根到铸就企业之魂,从关爱职工到助力家乡发展,他用数十年的坚守与创新,书写了一段属于老字号传承者的精彩篇章。
安徽聚红盛农庄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邸道阳
守正创新让千年味道“活”起来
“老字号的灵魂,在于守住根,更要开出新花。”这是邸道阳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聚红盛”第六代传承人,他深知手中接力棒的重量——那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兴衰,更是千年饮食文化的延续。
寿县,这座千年楚都沉淀着数不尽的味觉记忆。为了不让老味道失传,邸道阳踏上了“寻味之旅”:他辗转拜访退休老厨师,在泛黄的菜谱中打捞秘方;为复原有着千年历史的名点“大救驾”,他带着团队翻阅史料、反复试验,仅面团发酵温度就调试了上百次。最终,这道曾面临失传的美食不仅重焕生机,更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淮南走向全国的一张“味觉名片”。
守得住传统,更要跟得上时代。在邸道阳看来,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文化“可感知”的方式。他带领团队深挖《淮南子》等典籍中的饮食智慧,将文化典故融入菜式研发,推出的“淮南子豆腐宴”,入选“安徽十大名宴”。为了让技艺代代相传,他在企业推行“师徒制”,老厨师手把手带徒弟,如今已有多名厨师斩获省市级“五一劳动奖章”“技能工匠”等荣誉,让每一道菜都成为传统与创新的对话。
情系职工让企业成为“温暖的家”
“员工是企业的根基,根基稳了,企业才能枝繁叶茂。”这是邸道阳的管理哲学。在“聚红盛”,员工们常说:“这里不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家。”
为了让员工安心工作,“聚红盛”设立“爱心基金”,谁家有困难,基金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行政部刘师傅的女儿、服务员朱大姐的丈夫患重病,他得知后当即捐出善款,并带动全体员工和社会各界捐款,帮两个家庭渡过难关。他还推行“员工持股”机制,让普通员工也能成为“股东”,参与企业管理、共享发展成果。如今,“聚红盛”在省内外已有10多家分店,2000多名员工在这里稳定就业。
“绩效激励不是简单发奖金,而是让大家觉得‘干得值’。”邸道阳说。通过明确的奖惩机制和晋升通道,员工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团队凝聚力越来越强。有老员工感慨:“在这儿干了十几年,看着企业从小店变成连锁,自己也从学徒成了店长,这种和企业一起成长的感觉,踏实!”
反哺家乡让老字号成为“文旅引擎”
邸道阳始终认为,“聚红盛”的根在寿县,能为家乡做些事,是本分,更是荣幸。“聚红盛”的发展离不开这片土地的滋养,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饮水思源”的担当。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寿州古城的魅力,邸道阳成了家乡的“义务宣传员”。他不仅接连承办“豆腐宴挑战吉尼斯纪录”“新徽菜·名徽厨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吸引数万游客参与;还带着团队跑遍国内外美食节,把“大救驾”“豆腐宴”送上国际舞台;并且20多次带队参加文旅推介活动,向全国游客讲述“寿州古城”的故事。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一道菜、一场宴来到寿县,老字号成了家乡文旅“火爆出圈”的助推器。
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邸道阳同样冲在前面。他受聘担任寿县张李乡油坊村“名誉村长”后,走遍村里的田间地头,帮村民想办法、找出路。“你们种什么,我就收什么;种多少,我就买多少”,他向村民承诺,让农民不再愁销路。为了盘活乡村资源,他投入资金改建张李乡的游客服务中心和道路,打造了“聚红盛民宿”,还策划了越野拉力赛、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游客进村。如今,村里近百名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不少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昔日的小村庄成了“网红打卡地”。
大爱无疆让善意温暖更多人
“做企业,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社会责任账。”多年来,邸道阳始终热心公益,把爱心洒向需要的地方。
无论是资助困难学子、捐资修路,还是救助困难家庭、参加抗洪抢险,他用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企业发展了,就要多帮人,这是企业家的本分。”邸道阳先后获得“安徽省优秀企业家”“安徽老字号功勋人物”“全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从守护一道菜的传承,到带动一方产业的发展;从温暖一个团队的心,到点亮一座城的文旅名片,邸道阳用坚守诠释了“传承”的重量,用创新展现了“老字号”的活力,更用担当书写了新时代企业家的责任。正如他所说:“老字号的‘老’,是岁月沉淀的底气;而‘正青春’,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勇气。”这份勇气,正让“聚红盛”的故事继续精彩,让“寿州”的味道飘向更远的地方。(袁艺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