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砀山县聚焦医疗器械、果蔬食品两大主导产业,创新构建“产业链党委”组织体系,通过组织链、服务链、创新链“三链融合”,推动党建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组织强链,变“单兵作战”为“协同攻坚”
创新架构,实现全域覆盖。构建“1+1+2+X”组织体系(即1名县领导任第一书记、1个开发区党工委牵头抓总、2个主导产业链党委、X个链上企业党组织),创新推行“四同步”党建孵化工作法,即企业洽谈时同步评估党建工作、招聘时同步优先吸收党员、建设时同步规划党建阵地、投运时同步建立党组织,将分散的企业拧成“一股绳”。
高效议事,破解共性难题。建立产业链党建工作召集机制,实行“需求—资源”清单双向对接,定期梳理企业用地、审批、用工等共性需求,联动发改、市监、科技等部门集中会办,推动链上企业事务共商、标准共定、发展共促。
跨链融合,释放协同红利。产业链党委精准对接资源,成功引进大连金泰金属等配套企业,医美产业吸引北京爱美客等9家头部企业。大力推动资源共享、产能协同,实现微谷众创空间为22家电商提供1小时高效分拣,爱泽供应链串联迈瑞医疗、圣沣食品等10余家企业跨链合作,有效提升集群整体效能。
资源聚链,变“要素分散”为“精准滴灌”
人才共育,激活创新动能。坚持“党建链”赋能“发展链”,依托产业链掌握的各类产才对接载体,建立“一站式”人才供应体系。目前,果蔬产业链党委已聘任科技食品、海升果业等企业的5位人才担任“共享专家”,定期上门为链上企业“把脉问诊”,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用才成本。
平台共用,强化要素保障。践行“链有所需、我有所帮”“企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理念,构建“日常问题由党建工作指导员协办、专业问题由职能部门承办、疑难问题由联席会议合办”机制,加强资金、技术、平台等关键要素保障,促成产业项目合作。
渠道共享,打通市场梗阻。积极发挥产业链党委统筹协调作用,创新搭建“渠道共建、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平台,打通城乡商品互通渠道,推动销售渠道从“企业私有”走向“链上共享”。
服务暖链,变“企业跑腿”为“数据跑路”
审批做“减法”,提速项目落地。设立企业服务中心,推出“一站式审批”“一枚印章管审批”等举措,实现政策兑现、政银企对接、行政审批等高频服务事项“一窗办理”。协调银行建立远程开户机制,推行“不见面”办理业务,力促项目早落地、早投产。
服务做“加法”,精准纾困解难。搭建“一企一群”线上服务平台和帮办机制,营业执照、项目备案等事项实现全程免费代办。积极整合部门、园区工作人员和专职党建指导员等力量,选优配强15名专职指导员,采取“一员一方案、一企一专员”模式,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
配套做“乘法”,夯实产业根基。以提升产业链价值为导向,充分发挥产业链党委牵头作用,启动建设污水预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规划建设研发中心、灭菌中心,构建医疗仪器设备“孵化—研发—中试—产业化”梯级产业空间载体,加快推进产业链转型升级,实现党建工作与产业链发展的深度融合。
下一步,砀山县将继续深化探索产业链党建,推动党建工作与产业链发展实现更深层次融合,努力做到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推动形成“党建强、产业兴”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