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阜南蒙洼最下游的郜台乡马家湖的千亩稻田边,张厚海抓起一把翠绿的水稻秧苗,黝黑的脸上漾起笑容:“今年天气好,加上用上互联云系统精细管理,水稻长势比往年都好。”在他身后,工人正将一捆捆生态有机水稻秧苗移栽到水田中,旁边的水塘里隐约可见中华鳖和龙虾的幼苗,正见证着蒙洼蓄洪区从“水患之地”到“鱼米之乡”的蝶变。
稻渔共生
水患地变身“聚宝盆”
“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这句谚语是蒙洼人民闯出的产业发展新路的生动写照。然而,在2016年以前,位于蒙洼蓄洪库的郜台乡的马家湖却是荒泽之地,小雨小灾,大雨涝灾。
“郜台乡地势低洼,老百姓曾饱受洪涝之苦,以前十年九涝,种地靠天吃饭。”张厚海回忆说,“我看着马家湖这千余亩土地在水患下荒废成滩涂地,于心不忍。”2016年,张厚海决定投资数百万,流转改造马家湖1160亩低洼地发展水稻种植。面对亲友的不解,他目光坚定:“水是祸也能是福,就看怎么用!”
万事开头难,起初张厚海只简单从事传统水稻种植,在马家湖这片荒地,土壤营养不足,水稻长势并不好。
在阜南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张厚海积极在网上请教农业专家,学习农业知识,不久后,他因地制宜,开启了对“稻渔共生”模式的探索:在稻田套养中华鳖、龙虾、鳝鱼、泥鳅等水产品,利用龙虾、泥鳅在田里松土、吃害虫,减少虫害,水生物排泄物为水稻提供天然生物肥。
经过一年探索,稻渔共生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稻渔共生模式下,不仅水稻产量增加,还多了一季水产收入,总体效益增加了不少。”张厚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今马家湖已成为亩均产值近万元的“聚宝盆”。
科技赋能
绿色农业的致富密码
走进张厚海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科技的力量处处可见: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参数,互联云系统精准调控着灌溉过程。“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赋能。”张厚海指着中控室大屏幕上的数据流说。
而在种植过程中,张厚海并不过度依赖现代科技,坚持全程有机种植。“为了保证有机大米的产品质量,我们用人工拔草代替除草剂,水产品自然养殖不投喂任何饲料,确保水稻生长全过程的绿色生态。”
通过“科技赋能+人工管理”的生产模式,张厚海的生态稻田里普通水稻亩产达1200斤,有机水稻亩产稳定在800斤。
2018年,张厚海的600亩有机水稻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注册“郜台田野”品牌。
“收获的有机水稻在自家加工厂加工,一斤大米能卖13.8元。”张厚海捧起晶莹的米粒介绍。在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技术支持下,大米加工厂完成了设备升级,产品品质显著提升。如今,“郜台田野”有机大米不仅在阜阳商厦等当地知名商超热销,还销往上海、苏州、杭州等地。
联农带农
产业链上的振兴之路
2019年3月,在张厚海的积极推动下,阜南县蒙洼稻虾联合体及农事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配备了1600平方米标准化粮仓、1200平方米现代化加工车间和7台高效烘干设备,为当地农户提供从育秧、机插秧到病虫害防治的一站式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通过创新采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运营模式,这一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功带动全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突破万亩规模。
2024年,阜南县将9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落地在以马家湖为中心的郜台乡,项目的建成夯实了阜南县蒙洼生态农业公司发展高科技农业的基础。
目前,张厚海的示范基地解决近百名群众就业,公司实现产值650万元,同时带动2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农户亩均增收800-1200元。
“今年在县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引进了一台新型碾米机,预计8月份就可以投产使用,投产后日处理大米可达到50吨左右,产出的大米更加优质,接下来,我们将和更多农户合作开展订单农业,提升大米质量,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张厚海说。(季思华 陈东海 薛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