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发展白山羊特色产业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2024-06-13 14:47 信息来源:萧县 发布人: 字号: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萧县特色产业搭上快速发展的列车,因地制宜做优白山羊“畜头肉尾”增值文章,在探索中逐步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路,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强化政策引导,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萧县制定出台《萧县肉牛羊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萧县白山羊规模养殖场提升改造实施方案》《萧县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以推动大屯镇白山羊核心育种场标准化改造提升为重点,整合乡村振兴、肉羊产业发展、粮改饲等项目资金7000余万元,在全县范围内建设官桥镇、丁里镇、大屯镇、刘套镇四大养殖区,打造标准化白山羊养殖试验示范培训基地,有序推进白山羊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县白山羊规模养殖场已发展到263家,肉羊养殖合作社18家,肉羊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48%;白山羊常年存栏量60万余只、出栏140多万只,养殖环节产值21亿元。

  深挖资源特色,唱响白山羊品牌。萧县深入挖掘白山羊特色资源,不断发展传承。为进一步唱响白山羊品牌,提升白山羊产品附加值,萧县积极组织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多家企业生产的羊肉获省农业农村厅《无公害农产品证书》,2023年萧县白山羊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著名商标,萧县白山羊登录《中国畜牧兽医年鉴》“今日中国畜牧业”彩色专刊。

  萧县精心打造“伏羊文化”品牌,自2000年起每年开展伏羊文化节,对白山羊进行深层次的品牌塑造,萧县伏羊宴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7月,萧县举办“伏羊情·萧县行”伏羊文化节,开展百名画家画伏羊、“千人喝羊汤”等30多项活动,将传统与现代、特色与美食、经典与创新相融合,全县3800余家餐饮企业接待食客约680万人次,销售额2.44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强化服务保障,促进养殖增量提质。萧县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开展肉羊标准化养殖场示范创建,将肉用山羊饲养管理技术规范纳入年度主推技术,积极推广低成本饲养技术、羔羊培育技术等节本增效技术,推动养殖场自动化、机械化利用。不断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定期开展“大清洗、大消毒”活动,强制免疫口蹄疫和布氏杆菌,护航产业健康发展。

  广泛推广“高床养殖+山林放牧”生产模式,同时鼓励养殖企业依托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整合废弃场地、房屋等闲置资源用于白山羊养殖,有效利用县域内农作物秸秆丰富、荒山牧草充足等优势资源,推动白山羊养殖规模和质量双提升。开展“劝耕贷”支农服务,发放山羊养殖贷款1260万元,特色保险试点为3.2万只白山羊入保。

  延长产业增值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萧县坚持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做好白山羊“畜头肉尾”增值文章,培育专业化饲草料收贮加工企业、白山羊经营主体和屠宰加工场,打造完整产业链条,推进白山羊产业效益提升。

  大力支持秸秆饲料生产供应。2023年全县粮改饲项目实施主体共收贮青贮玉米1.64万亩,补贴239万元,较2022年增加45.7%。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24.17万吨,补贴省级资金437.07万元,比2022年增加300%。全年销售饲料收获机械打捆机119台,补贴资金208.64万元,全日混粮食制备机43台,补贴资金48.86万元。

  持续开发羊肉加工产品。充分发挥萧县白山羊的肉质优质特色,依托萧县餐饮品牌名店,不断开发新菜品菜肴,培育出心诚预制羊肉、汪家预制羊肉汤等优质“萧字号”预制菜产业品牌,以羊为食材的菜品已达40余种,尤其是“羊三宝”“四味羊肉”“红椒烤羊腿”等菜品广受好评。目前,羊产品加工业产值20多亿元,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不断拓宽销售渠道。新建肉羊屠宰加工企业萧县久盈屠宰场,年屠宰能力15万只。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交流合作,成立萧县白山羊运营公司中源牧农(萧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长三角地区的农产品经营商签订合作协议,真空包装深加工羊肉通过线上线下冷链运输销售,使羊肉美食产品销售实现多元化,每日新增销售羊肉8.5吨。借助中国国际农交会、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小岗农产品加工业大会等活动,展示白山羊预制菜新产品、新成果,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