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

2021-12-16 10:50 信息来源:安徽省工商联 发布人: 字号:

合肥概况

合肥,安徽省省会,地处江淮之间、环抱巢湖,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发源于此而得名,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是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合肥都市圈、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合肥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国内领先优势的数字经济高地、内陆开放新高地、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的生态高地。现辖肥东、肥西、长丰、庐江4个县和县级巢湖市,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和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4大开发区。全市国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818.9万人。

人文底蕴深厚

合肥自秦朝置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三国旧地、包公故里”之称,是包拯、李鸿章、刘铭传、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杨振宁等众多名人的故乡。

经济加速崛起

合肥是中国发展最快城市之一,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09.4亿元,增长7.6%,总量居省会城市第9、大中城市第21。合肥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心城市、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2018年9月,被授牌成为“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2020年5月,在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合肥首次进入新一线城市名单。

9月2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合肥片区总面积64.95平方公里,涵盖合肥经开区、高新区和蜀山区三大区块,合肥片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量子信息、科技金融、跨境电商等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


区位交通优越

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KM的范围,覆盖中国东中部地区最发达的7省1市、5亿人口,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占全国50%的生产总值和40%的消费市场。

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

合肥是全国交通枢纽城市,拥有高度发达的水陆空综合交通体系。

铁路

已开通运营合宁、合武、合蚌、合福、商合杭高速铁路,实现1小时内到南京、2小时内到武汉和杭州、3小时内到上海、4小时到北京和福州。同时,合安、合郑、合新等高速铁路正在加速建设中。以合肥为中心,形成“时钟”型放射高铁路网。

公路

合肥市境内高速公路总里程479.74公里,12条路段,合肥绕城高速(G4001)、京台高速(G3)、沪陕高速(G40)、沪蓉高速(G42)、合安高速公路(G3)、合淮阜高速公路(S17)、合芜高速(G5011)等高速公路在合肥交汇,呈“二环六射”路网格局。国省干线公路36条,总里程1823.5公里,包括国道5条540.8公里,省道31条1282.7公里。


航空

4E级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区域航空枢纽,全国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现有40余家航空公司投入运力,执行定期航线90条,通航城市60个。年旅客吞吐量达1228万人次。

水运

合肥港是全国内河28个主要港口之一,2000吨级货轮经巢湖、裕溪河通江达海,合肥港集装箱码头2019年吞吐量36.9万标箱。正在开工建设的江淮运河江淮沟通段按Ⅱ级航道标准建设,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将连通淮河、巢湖、长江,构建起一条连接南北的黄金水道。合肥融入长三角区域港航协同发展,正在加快构建合肥江淮航运中心。合肥与南京港、芜湖港实现水水联运,与宁波港实现铁海联运。


轨道交通

按照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为目标,全力构建合肥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已开通运营1号线、2号线、3号线,正在加快建设4号线、5号线和1号线三期,推进建设2号线东延线、3号线南延线、4号线南延线、6号线一期、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工程和S1机场线,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推进巢马城际全面开工,推进合肥至新桥机场至六安城际铁路前期工作;促进干线铁路(高铁)、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

创新资源丰富

合肥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连续两年跻身“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评选前三甲,2019年创新能力荣登国家创新型城市第十位,城市基础前沿研究监测指数高居全球第十九位。拥有中国科技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60所,在校学生701257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3所,在校生113405人;拥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电科集团38所、中国机械集团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等各类研发机构1400余个,中央驻肥科研机构8个,建成大科学装置3个。院士工作站65家,在肥工作两院院士133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39户。


2017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式获批,是继上海张江之后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建设由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组成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将成为代表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的一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19年,安徽创新馆开馆运营,为全国的科创成果孵化提供产学研用一体化服务。2020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挂牌,为长三角区域科创成果落地提供专业化服务。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体系

国家实验室: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大健康研究院、环境研发平台。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光磁集成实验装置、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合肥一级核心站)、雷电防护与试验研究重大试验设施。

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合肥大基因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中科院临床研究院医院(合肥)、合肥离子医学中心等。


“双一流”大学和学科:中国科大、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

协同创新平台和园区

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了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合工大智能研究院、合肥北航科学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天津大学合肥创新发展研究院、武汉大学创新技术研究院、复旦大学合肥先进产业研究院、北外中德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和综合性创新园区。

产业基础雄厚

合肥是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等。国务院对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批复,明确了“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定位。合肥现已拥有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家电、汽车、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同时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等三个产业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构建了战新产业为先导、高新产业和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未来五年,合肥市将聚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重点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安全食品加工、文化和旅游等主导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建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高效产业体系。

集成电路产业

合肥已成为国内少数几个拥有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的城市。截至2019年12月份,合肥市集聚了长鑫存储、晶合集成、兆易创新、联发科等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企业255家,被列为全国9大集成电路集聚发展基地之一和14个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城市之一,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新型显示产业

合肥现已成为国内产业链条最完整、技术水平最先进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地,面板产线规模位列全球第一梯队,是国家首批新型显示战新集群。汇聚了京东方、维信诺、彩虹、乐凯、康宁、视涯科技、三利谱、江丰电子、奕斯伟等上下游企业100多家,其中,合肥京东方6代线填补了中国大陆空白,10.5代线全球领先,实现了技术多样化、主体多元化。

人工智能产业

跻身全国“人工智能”五强城市,获科技部批复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争创智能语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中标工信部《2019年先进制造业集群》“人工智能基地分包”,“中国声谷”影响力、竞争力持续提升。目前,合肥汇聚了一批以科大讯飞、华米科技、寒武纪、云之声为代表的行业顶尖企业,新引进海康威视、四维图新、上海移远等一批龙头企业,初步形成“基础应用技术+底层硬件+数据计算+智能终端+行业应用”的产业布局,建立了“瞪羚培育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生物医药产业

合肥建立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新型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健康产业领军企业与知名品牌,安科生物、北大未名、盛州医药、广利医疗等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现已形成了以立方制药、兆科药业、贝克药业等为代表的化学药集群;以安科生物、同路生物、智飞龙科马等为代表的生物药集群;以华威药业、威尔曼制药为代表的现代中药集群。

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和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基地。拥有江淮、安凯、江淮大众、蔚来、长安、奇瑞、国轩等一批整车制造企业及300余家零部件配套企业。2020年,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江淮汽车、国轩高科与德国大众联姻。合肥目前集聚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企业120余家,形成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配套的完整产业链,未来目标是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和公众绿色出行示范城市。

光伏及新能源产业

合肥以打造“光伏第一城”为目标,抢抓新能源产业战略发展机遇,打造国内支持力度最大的地方政策环境,引增量、扩规模、促应用,培育了晶澳太阳能、通威太阳能、海润光伏、阳光电源等一批富有影响力的光伏企业,形成从玻璃基板-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储能电池-发电工程等完整的产业链,光伏控制、逆变设备出货量居世界第一。

高端装备及新材料产业

合肥聚力向高端装备领域提档,拥有合力集团、欣奕华、巨一自动化、中国中车、应流机电等一批著名企业,工程机械、大型成套装备的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国内前列,美亚光电、泰禾光电等机器视觉企业30余家,占国内色选机市场90%以上市场份额,并加速在数控机床、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装备细分领域形成新优势。新材料产业已形成以工程塑料和橡胶、化学建材、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稀土磁性材料、水泥及其制品、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墙体材料、新型化学化工材料等为主体的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链。

智能家电产业

合肥既是全国最大的“中国家电产业基地”,也是国内智能家电品牌最为集中的地区。全市家电产业规上企业90户,聚集惠而浦、三洋、海尔、美的、格力、TCL、长虹7个国内外知名品牌,拥有美菱、荣事达、帝度、晶弘、尊贵、欧力、雪祺7个本地国内知名品牌,以及华凌、惠科、万和等知名品牌,建立了集家电研发、生产、销售、物流及相关配套企业集群的完整产业体系,是全国品牌家电企业集中度最高的城市。

节能环保产业

合肥多年来一直坚持以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一大批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单位,鼓励企业和园区积极争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阳光电源、京东方、安利股份、美菱股份等9户企业成功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23户企业成为省级“绿色工厂”。

创意文化产业

目前合肥已形成了以智能语音、广播影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为主导的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合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已集聚400余家文化科技型企业,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文化科技类企业达到56家,科大讯飞、时代传媒等3家企业成功上市;合肥城市云数据中心公司等5家文化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

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

目前合肥拥有网络与信息安全企业100余家,并于2020年新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省级网络与信息安全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新华三、中新网安、科大国创、和信科技、中科曙光、高维数据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在肥落户。

量子产业

合肥已经完成国际上首个规模化量子网络“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等重大项目建设,在合肥高新区已经开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的产业化研究,设立了科大国盾、本源量子和国仪量子公司,打造出“量子一条街”。聚焦量子科技前沿,合肥还拥有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重点科研平台。

内陆开放高地

合肥既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又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互动合作,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能级。高水平建设合肥综合保税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际内陆港等开放平台,实现长江经济带城市一体化通关,致力打造全国内陆开放新高地。


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框架下,合肥市以商合杭高铁为交通纽带,以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为基础,建设长三角区域先行先试的G60科创走廊。

先后与日本久留米市、韩国原州市、美国哥伦布市、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市、俄罗斯乌法市、柬埔寨金边市、英国德比市等国外27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或缔结友好合作关系,同21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经贸往来。目前,已有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超3300家企业在合肥投资发展,其中,有境外世界500强投资企业66家。


五大重点发展片区

加快打造包括东部新中心、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空港经济示范区、西部运河新城、骆岗生态公园在内的五大重点片区。(以下排序以此为准)

东部新中心

紧扣生态环境修复、工业遗产保护、城市改造更新三大任务。合肥东部新中心位于合肥市东部,东起大众路,南到绕城高速,西临东二环路,北抵新安江路,横跨瑶海区、包河区、肥东县三地,总面积34.1平方公里。规划核心区总面积约9.4平方公里,总体定位是充满活力的华东青年中心、全生命周期的安徽双创中心、三生一体产城融合的合肥东部中心。

大科学装置集中区

打造最美科研圣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中区位于庐阳区西北部,涉及三十岗乡、大杨镇和科学岛,总面积约1100公顷(合16500亩),分别为科学岛约2700亩、科学中心新园区约2280亩、装置拓展区及科学家国际社区约6380亩,生态绿地区约5100亩。其中大科学装置科学中心新园区选址庐阳区三十岗乡三国城路以北柴冲地块,规划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和稳态强磁场等三大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建设项目(包括园区项目约19亿元和主体项目约37亿元)计划总投资约56亿元。

空港经济示范区

加快国际小镇、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位于合肥市西北部,面积185.85平方公里,新桥国际机场坐落其中,距离城市中心约35公里。2013年5月30日,合肥新桥机场正式建成启用。2013年9月,合肥市委、市政府将新桥机场原所在肥西县高刘镇,整建制划归合肥经开区托管,并启动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2014年6月,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省级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


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东部优化生态;中、西部发展临空经济,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临空产业等。已集聚长鑫12吋晶圆制造、空气化工、合盟精密、美科电子、华侨城空港国际小镇、唯品会、菜鸟网络、中外运物流等一批重点项目。

西部运河新城

坚持生态优先,系统谋划产业布局,实施核心区路网建。合肥运河新城是合肥市五大重点发展片区之一,位于蜀山区小庙镇区域,概念性总体规划116平方公里,近期规划30平方公里,西至新桥大道,东至小庙镇界,北至规划的湖光西路,南至建设中的江淮运河,其中核心启动区12平方公里。这里是合肥的西部门户、合六同城化的桥头堡、合淮一体化的支撑点,同时也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规划发展区和滨湖科学城的创新引领核,为合肥西部片区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宝贵的空间。正在编制的运河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和核心区城市设计,紧紧依托江淮运河这条主线,全面对标国际一流城市核心区和国内一线城市同类区域,以更高站位、更新理念、更国际化的视野,努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环境友好的示范之城、创新引领的智慧之城、健康宜居的时尚之城。

骆岗生态公园

打造“安徽之窗、省会之心、城市之肺”。合肥骆岗生态公园位于包河大道以西,锦绣大道以北,合安高速以东,京台高速以南,总面积约15.3平方公里。其中景观绿地面积约7.83平方公里。按照新时代城市规划理念,充分考虑片区内纵横交错的河湖水塘等蓝色空间保护,尊重陆域绿色空间,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体系,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用地布局。产业基础雄厚,层次突出,规划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打造现代城市建设新高地、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为新技术的孕育、新产业的诞生能提供土壤,各类技术在此延展,商业化、产业化,孵化一批全国领先的核心企业。

政府服务高效

深入推进政府效能建设,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成为全国审批事项最少的城市之一。行政审批项目全部进入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推出“并联审批制”、“超时默认制”、“缺席默认制”、“全程代办制”、对紧急事项实行特事特办制、长三角“一网通办”窗口,实现企业服务事项异地办理等一系列举措,大力推进政府部门流程再造、数据共享、智能联动。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行“网上办、掌上办、预约办、邮寄办、自助办”,推动更多公共服务“上网”“联通”,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办事不跑腿”城市、全国7个网上政务服务能力“非常高”的城市之一。

生态环境优良

年平均气温17度,降雨量893毫米,日照1971个小时。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平方米,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园林城市之一,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自然景观秀美,800平方公里巢湖烟波浩淼,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半汤、汤池温泉闻名天下,享有“中国温泉之乡”的美誉。

营商环境优越

合肥市先后被评为首届中国营商环境评估进步奖第1名、“全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全国十大经商成本最低城市”等。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劳动力市场监管”“获得信贷”两项指标成为全国该指标领域的标杆城市之一;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家评价调查报告》,合肥排名省会城市第8位;中国社科院发布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合肥在27个地级市中排名第8位。《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在“36城市政务环境维度排名”中,合肥市紧跟北京、上海,排在第三位。连续三界荣获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


全市建有中科大附属医院、安医大附属医院、合肥第一人民医院等16所三甲医院,并设立高端医疗服务平台,为高端人才设有医疗服务通道。建有中加国际学校(学校性质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台湾康桥国际学校、中美国际学校、润安公学(学校性质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学校)等国际化学校,提供一流国际化教育资源。各开发园区为企业规划建设高端人才公寓、公租房,满足不同层次人才住房需求。

投资政策

股权投资

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创业、产业发展基金,参与新兴产业及科技创新等领域的项目投资,并以灵活方式退出。

投资补贴

对新设立的独立法人企业首次投资建设项目,单个项目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新引进工业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补助。

对普通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设备投资最高10%不超过1000万元补助。

对智能化改造项目,按照整生产线、整车间、整工厂分别给予设备投资最高12%、15%、20%不超过1000万元补助。

研发奖励

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最高给予500万元奖补。

对外资设立研发机构的,按其当年实际投资额的10%给予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对新建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第三方检验检测平台,最高给予1000万元补助。

对市级重大新兴产业专项研发试制投入给予连续3年、最高3000万元补助。

备注:政策详见《合肥市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

人才政策

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最高给予1000万元专项资金或2000万元创业引导基金扶持,其中成长性好、业绩突出的团队项目,滚动支持最高可达1亿元。

一、围绕人才安居保障,主要有三项支持政策

一是重点产业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如在肥无自有住房,可根据人才的层次,分别按照220m²、180-160m²、140m²、120m²、90m²标准,免费租住人才公寓3年;自行租住的,3年内可分别按每年6万元、4.8万元、4.2万元和3.6万元标准发放住房租赁补贴,不受落户条件限制。

二是新来我市重点产业企业工作的博士、硕士和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在肥无自有住房的,可分别按照不高于90m²、70m²和50m²标准,免费租住国有租赁公司房源3年;自行租住的,3年内可分别按照每年3.6万元、2万元和1.5万元标准发放住房租赁补贴,不受落户条件限制。

三是允许我市重点产业企业人才在市区范围内购买首套自住住房。在肥首次购买自住住房的重点产业企业的高层次人才,可对应享受60万元、40万元、20万元、10万元标准的购房补贴,住房公积金贷款申请额度可适当放宽。


二、围绕企业稳岗引才,主要有两项支持政策
一是加大稳岗力度,引导人才稳定就业。对在我市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重点产业企业高层次人才,择优发放岗位补贴,发放补贴的标准为:前3年按实缴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等额补贴,之后2年减半补贴。
二是支持柔性引才,促进企业技术合作。对重点产业企业通过项目合作从市外柔性引进的非本单位研发人员,符合条件的按实付工薪的30%给予企业引才补贴,单个项目(人才)补贴不超过50万元。

要素保障

合肥水电气热等生产要素供应充足,自来水:210万立方米/日;供电:现有500KV变电所4座,220KV变电所35座;供热:城市供热能力达2465吨/小时;截至2019年底,全市燃气管网已达11159公里,城市建成区实现燃气管网全覆盖;五大类公共场所实现无线网络免费覆盖。

合作平台

服务机构

境内外投资者来合肥市投资设立企业,在合肥市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办理审批、注册等相关手续,办结时限不超过7个工作日。